首届“公共治理与美好生活”前沿论坛暨“中国公共管理学人艺术作品邀请展”在凯时KB88举办-新闻网

凯时KB88·官方(中国)

首届“公共治理与美好生活”前沿论坛暨“中国公共管理学人艺术作品邀请展”在凯时KB88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5-18 / 点击数:

凯时KB88新闻网5月18日电(通讯员 张恒硕)5月17日,首届“公共治理与美好生活”前沿论坛在凯时KB88人文讲堂举行。论坛由凯时KB88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凯时KB88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

会前,“心源·造化——首届中国公共管理学人艺术作品邀请展”在凯时KB88人文公管学院艺文空间正式开展。展览汇聚了高小平、朱正威、张雷、胡象明、孔繁斌、赵志荣、蔡劲松、于文轩、姜玲、陈志霞、田莉、王琪全、涂晓芳、周义程、谭爽、王鑫等16位公管人的40余件书画、篆刻及雕塑作品集中展出,多维度呈现了公管学者的人文艺术审美追求、践行美好生活的意涵及探索之路。

论坛上,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凯时KB88、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及学术期刊等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围绕“公共治理与美好生活:数智时代的变革、探索与实践”主题,就公共治理赋能美好生活之道及相关理论和实践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凯时KB88人文公管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在主持论坛主旨报告时指出,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需求日益广泛,以公共治理变革和创新加快建构美好生活,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与责任担当。必须适应数智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以系统思维、本土理论创建和实践创新,面向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复杂图景,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与文化艺术等领域深度融合,也亟需更多的公管学者打破学科专业的界域,对社会发展和美好生活、精神生产与文化治理等进行深切关注、观察与思考,在以公共治理创新赋能文化传承发展及美好生活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在《私人爱好与公共治理——从兴趣到行动的社会共建》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私人爱好是指个人业余自发选择的艺术、运动、科技以及志愿服务等兴趣活动。私人爱好看似是非公共领域的微小选择,实则深刻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方式,是公共治理可切口”。在现代社会,私人爱好作为自由活动的延伸,与公共治理的边界日益模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消解了私人爱好与公共领域的物理区隔。这就要求公共以精准发力的“最小政策不应像传统社会那样仅停留在对私人爱好提供基础设施等层面,而要关注运用文化政策、社区服务等支持公民培养、发展、引导和规范私人爱好的发展通过协同治理,使人们在爱好中获取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交往关系,以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张雷教授在《建设美好幸福新社区》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居民快乐美好的社区生活,国家启动了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完整社区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建设品质要求更高,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整社区的建设重点要聚焦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深入落实,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完整社区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时代的新型社区发展方向,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创新服务机制,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让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凯时KB88人文公管学院胡象明教授在《老子的美好生活观及其启示:政府与民众的视角》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席大大总书记提出的“美好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对于美好生活具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无为而治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主张作为治理者的政府及其官员应该无欲无私,不贵难得之货,不与百姓争利,过俭朴生活,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幸福;而对百姓应该不教、不强制、不事、不争,而让他们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认为在这种自主自由状态下百姓才是幸福的。老子主张治理者应该抑制个人欲望,不争名利,反对奢华,这对当前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主张应该给予百姓一定的自主自由,让他们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对于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在《君子不器,为而不有——新儒学与公共治理之道》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浙大校歌的歌词作者、新儒学大师马一浮主张“真善美本为一体”,强调“艺以载道”。一流大学不仅要追求科学探索之真,伦理价值之善,也要追求境界品味之美。书法与篆刻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能陶冶我们的学术情怀。赵志荣教授为自己刻了两方古玺风格的闲章:“不器”和“不有”。《论语·为政》里,子曰“君子不器”。公共管理教育的重点,不是某一狹窄領域的專長技能,是“天下为公”的担当。在《道德经》中,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新儒家梁启超提倡“为而不有”。政府有为,在公共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据为己有,也不恃其能,这也正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之道。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在《以自己为方法: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把自己当研究方法,通过沉浸式学习和缺失性实验,他在报告中从个人体验史的无意识、感悟、觉醒、体验的四个阶段,分享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沉浸式学习中国书画艺术,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经历。以此体验为基础,他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将美育教育融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之中。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教授在《城市更新与美好生活——兼论城市更新的社会空间效应》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聚焦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等系列更新举措有效促使城市美好生活物质空间载体不断涌现。同时,城市更新的内涵远不止于物质空间形态的重塑,更在深层次维度上对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结构产生复杂且深远的影响。面向美好生活整体图景,未来城市更新工作应双管齐下:一方面持续强化物质秩序的优化升级,夯实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着眼于在更新中塑造兼具包容性与创新活力的社会空间秩序,可通过构建多场景适配的社会空间评价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从传统局部项目管理范式,迈向系统性社会治理创新范式。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志霞教授在《城市幸福指数研究与幸福城市建设》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城市幸福指数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发展和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广义与狭义、客观与主观的不同理解,整合幸福感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结合前沿学术研究成果重点探讨城市幸福指数的内涵、结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相关策略。主要的影响因素涉及经济收入、需求层次、期望值、人格、个人目标、社会比较、社会适应、社会文化、社会关系、工作和生涯发展、教育和社会阶层、运动休闲、社会治理和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幸福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等多方协作共同缔造,促进城市社会治理是幸福城市建设的核心,居民参与是幸福城市建设的关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田莉教授在《文化赋能的数字乡建实践》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制度性瓶颈制约下,叠加传统乡村振兴模式依赖外来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困境,乡村发展亟待探索创新路径。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北京市延庆盛世营村的实践为例,文化焕新、AI赋能传统手工业与“村集体—大学生”合作社组织再造等对于乡村文化与产业振兴具有启示价值。一方面以“文化焕新”为核心,通过AI技术降低非遗生产门槛,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重构人力资本结构的柔性转型路径。另一方面,聚焦数字乡建“创作、组织、传播”三重维度,以AI为媒介打破技能壁垒,从个体创作到系统协同,以文化共创提升社会认同,同时构建“校地企”协同机制,链接高校智库、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形成可推广的“数字乡建+非遗振兴”模式。

本次会议还设有四个平行分论坛,与会青年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聚焦“数智治理与美好生活赋能”、“基层治理与美好生活共建”、“风险治理与美好生活保障”、“文化治理与生活品质提升”等主题展开研讨,从理论建构、案例研究、经验检验、实践创新等层面进行深度对话。与会青年学者通过理论探讨、典型案例剖析及比较研究,既揭示了数智时代公共治理与美好生活建构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又从数智治理、基层治理、风险治理、文化治理等多重视角,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赋能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启示。

在期刊圆桌交流暨论坛闭幕式上,凯时KB88人文公管学院副院长李健教授、副院长陈文博教授总结了本次论坛暨展览的成果。作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的一次特色学术与艺术交流盛会,本次论坛丰富的议题范围、前沿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生活面向,推动了资深和青年学者在理论扎根、问题求索、艺术实践与文化感悟交融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公共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发展,同时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公共治理赋能美好生活提供学理支持,彰显了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与文化使命。

(审核:王琪全)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