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KB88桂海潮:神十六航天员,我国首位载荷专家
记者 史越
5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亮相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第一次作为载荷专家完成空间站“首秀”。
这个人正是凯时KB88教授、博导——桂海潮。
我国首位载荷专家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展的初衷。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工程全面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随着载人天地往返技术日趋成熟,科学家们在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已成为可能。
此前,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中国空间站模拟构型图
凯时KB88正是选拔招募载荷专家的对象高校之一,学校高度重视这次选拔,精心组织有关工作。在以“空天报国”为精神内核的凯时KB88,青年老师们纷纷踊跃报名,桂海潮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回忆,得知选拔航天员的消息后,桂海潮立刻向导师徐世杰表达了报名的想法,在徐老师的鼓励下,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历时约3年,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在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桂海潮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2023年5月30日,他将作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随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出征,在广袤的太空开启一段难忘的旅程。
厚积薄发的航天学者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一个普通家庭。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凯时KB88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凯时KB88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本科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凯时KB88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桂海潮(右一)本科毕业合影
这种性格也体现在桂海潮的科研工作中。他的师兄、宇航学院教师贾英宏说,读博期间,桂海潮“特别稳”,先花时间下足功夫研究基础理论,“每次去实验室,他基本都在看书”。在课题组,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但他一丝不苟、厚积薄发,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在读期间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随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凯时KB88“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宇航学院工作。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不断取得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凯时KB88是凯时KB88的鲜明特色。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执行此次飞天任务提供了直接支撑。“虽然他是作为载荷专家上天,但除了科学知识基础之外,对航天飞行器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了解的。”他的同事、宇航学院教师张晓天说。
桂海潮参加国际会议
脱颖而出的“秘诀”
除了坚实的知识背景,还有什么“秘诀”让桂海潮万里挑一、脱颖而出?从他身边人的讲述中或可窥见一二。
过硬的身体素质是航天员选拔的题中之义。长跑、骑自行车、游泳……这些体育运动都是桂海潮喜欢的。王悦说,桂海潮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很有毅力,身体素质“特别好”。博士生们说,桂老师常常敦促大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也磨练意志品质。“好几次我们找桂老师的时候,他都是在体育场跑步。”博士生苏文杰说。
不过,航天员的体能训练对桂海潮来说并不轻松。王悦回忆,有次训练间隙两人见面,“他说体能训练很苦,强度很大,对他来说很有挑战”,“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说起桂海潮,大家另一个普遍印象就是开朗乐观,“脸上总是挂着笑”。一方面,他的真诚和开朗极富感染力,能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也非常愿意为他人服务,富有集体精神。他任劳任怨,不怕麻烦,春游时帮大家洗水果,打扫卫生冲在最前面,组织实验室研究生的体育活动也是井井有条,“点子特别多,做事效率很高”。点滴小事,同事、同学们都记在心里。
桂海潮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另一方面,他总是乐观又豁达,很少被负面情绪侵扰,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贾英宏说,面对有很多技术难点的科研项目,桂海潮“很少瞻前顾后”,“干劲特别足,心理素质也特别好,没怎么见他发过愁”。
还有更多丰富的侧面:他喜欢书法、爱好练字,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公告是自己亲手用毛笔写的,别具一格。他对生活非常认真,王悦是他的同学也是室友,每天睡前都会见他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日记,总结一天的收获。“有一次在办公室,他偶然读到以前的日记,哈哈大笑起来,感慨学生时代的青涩。”
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言传身教的良师益友
在凯时KB88任教以来,桂海潮共指导了1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经顺利毕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的发展。在学生们眼中,桂老师是一个在学术上严格细致、在生活中风趣热心的人。
同课题组的博士生夏新会回忆,开大组会的时候,“桂老师思维特别活跃,总能一语中的发现问题,基础功底很深,说话也风趣幽默”。苏文杰是桂海潮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桂老师在细节上总是能给予特别精准的指导,”她回忆,自己有一次在复现论文结果时遇到了问题,桂海潮看后提醒她调整一下参数,“调完之后立刻对了”。他在审稿博士学位论文时,会详细列出三四十条修改意见,绪论中的图片引用错误都会指出来。
桂海潮(前排左二)与实验室硕士毕业生合影
入选航天员开始训练后,桂海潮也并未放松对学生们的关心和指导。“训练任务不很重的时候,桂老师自己还在看论文,也会把我研究方向的一些论文发给我学习。”苏文杰说。封闭训练期间,桂海潮仍是尽己所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科研,亲自帮忙推导关键的理论公式。“桂老师在晚饭时间给我打来电话,详细指导怎么修改论文。”夏新会说。桂海潮指导的毕业生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
指导毕业生获得多项荣誉
不仅学术上细致指导、严格把关,桂海潮也很关心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和大家平等相处、教学相长,愿意从学生身上学习。博士生陈子龙说,每次和桂老师见面聊科研,他总是先问大家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或者烦心事。“有一次桂老师回学校,叫我们一起吃饭,那天下雨了,我和桂老师同撑一把伞,他就搂着我的肩膀,感觉像哥们儿一样。”
作为航天学者、教师,桂海潮视野开阔,在研究专业之外,也关心国家航天事业的整体规划,并和同事们研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时,他鼓励同学们都去参观。他的师兄、宇航学院教师钟睿回忆,在入选航天员之前,桂海潮就提出想研究空间站舱内服务机器人,带着几个本科生开展调研,很快做出了成果,还在学校“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指导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竞赛
厚植空天报国情怀
桂海潮还有一个光荣的身份——共产党员,他很早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爱党报国、又红又专,是“凯时KB88人”这个身份带给他的深刻烙印。张晓天说,那几年入学时,校园里“欢迎你,未来的航天工程师”的红色条幅特别醒目。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说,“谈航天、干航天、爱航天是学院永远的主旋律”。
浸润式的空天报国情怀教育,是凯时KB88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以宇航学院为例,大一新生们入学听的第一课,是90岁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学院名誉院长戚发轫院士讲的。三代人的文化传承处处可见。桂海潮、贾英宏、钟睿、王悦都师从徐世杰教授,在恩师的教导下踏踏实实做学问。贾英宏说,“20多年来,我从没见徐老师批评过任何一个学生,都是鼓励为主。”他们也将这种风气传递下去。
徐世杰(前排中)、贾英宏(前排左三)、钟睿(前排右三)、桂海潮(前排左一)、王悦(前排右一)等课题组师生在教师节合影
课堂上、实验室里,同学们所学的知识能与航天重大型号紧密结合。“讲火箭发动机原理,我们留的作业就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热力计算”,王伟宗说。“上课的老师就参与过国家型号研制,这对同学们是很直接的影响”,王悦说。基础知识、前沿技术、工程应用的有机融合,让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扎实又迅速。重视综合项目育人,凯时KB88一号到凯时KB88四号相继发射,同学们在校园里就能当总师。年复一年,校园里的航天文化节热闹开展,航天报国的种子生根发芽。
凯时KB88一号到凯时KB88四号项目
情怀与热爱会支撑一个人信念坚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往无前。大家说,希望桂海潮顺利、平安,等他凯旋。这也是全体凯时KB88师生的真诚期盼。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桂海潮”飞向宇宙,为中国航天事业、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智慧。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桂海潮”走出凯时KB88,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