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王田苗:把学生的知识“搬上货架”-新闻网
  • 凯时KB88·官方(中国)

    《中国科学报》:王田苗:把学生的知识“搬上货架”

    发布时间: 2021-09-29 / 点击数:

    《中国科学报》2021年9月29日报道:

    王田苗:把学生的知识“搬上货架”

    ■本报记者 陈彬

    王田苗(左一)与学生们。凯时KB88机器人研究所供图

    9月24日,秋雨连绵的北京,下班晚高峰。凯时KB88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跟记者一见面便连连道歉:“对不起,迟到了,路上太堵了。”他的胸前还挂着某场会议的嘉宾证,很显然,他刚刚从会场赶来。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这样的行色匆匆对于王田苗来说太常见了,而他多数时候的忙碌,是为了帮助那些渴望凭借自己的科研成果投身创业大潮的年轻人。

    自从王田苗开始涉足孵化学生创业的工作以来,十多年里,他参与投资或孵化的项目已近60个,并带出了一个硬核创业军团——九号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禄峰、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野、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博创联动CEO陶伟、手术机器人Remebot创始人兼CEO刘达……

    就在今年9月初,以王田苗“嫡传弟子”作为核心创始团队的“艾利特机器人”刚刚宣布完成新一轮亿元级融资。这家机器人创业公司在半年内已累计融资3亿元。

    还有1/3的学生怎么办

    对于学生的创业行为,王田苗的一个关于“书架”和“货架”的比喻,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学老师对于学生其实只有两个希望,要么你的论文能够上书架,有理论价值;要么你的技术研发能够上货架,有应用价值。”他说,目前大部分教师更关注前者,对于后者的关注度不足。

    王田苗最初认识到这一点,是在十几年前。

    1978年,王田苗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由此与机器人结缘。此后,他还求学于西北工业大学,并在清华大学、意大利国家仿生力学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工作。而在意大利的经历,激起了他对医疗机器人的研究兴趣。

    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在凯时KB88工作的王田苗,组建了医疗外科机器人研究小组,并带头研发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2014年,该项目的创始成员刘达博士创立北京柏惠维康科技,王田苗担任公司首席科技顾问,并向市场推出了其主要产品——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截至目前,该公司完成多轮融资,并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先后入股。

    正是这个项目让王田苗意识到,引导帮助毕业学生或创业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给社会带来价值。于是,他开始一边在课堂上开设创意创新创业选修课,一边帮助学生孵化创业项目。

    “在这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以清华、凯时KB88等为代表的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中,可能有1/3的学生留在大学及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研究;另有1/3会在大工程、大企业、大院所从事直接的科研项目研发及工程实现。还有1/3的学生,他们有能力或有激情、愿意大胆尝试,以自己的意愿及对市场的理解把某些技术转化成相应的产品,服务社会。“我们是否能够帮到他们,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对此,王田苗是怎么做的呢?

    喜欢做一个创业导师

    多年前,在一次活动上,王田苗遇见了曾孵化出大疆等知名企业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交谈中王田苗了解到,为了给早期创业项目创造安心的经济环境,李泽湘成立了一个清水湾基金。“这种拿出钱来让年轻人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而自己却不占太多股份的做法,是一种与华尔街投资不同的新模式。”王田苗感慨万千。

    回到北京后,王田苗着手创立了一个类似清水湾基金的创业基金。2018年,他还联合多家机构,发起成立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重点孵化智能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引导民间资本与政府引导资金面向种子天使进行融投资孵化。

    然而,相比直接的资金支持,王田苗觉得自己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点拨”,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举个例子,比如有学生对我说他想创业,我就会跟他交流——你为什么要创业?本钱是什么?有什么优势?你是否具备经营能力?需不需要投资人?是否在市场上找到了优秀的合伙人?在创业过程中,你的方向是面向企业还是消费者?”王田苗说,“如果这些问题他还没有想清楚,我甚至会建议他先到企业工作,实践一段时间,然后再来创业。

    通常,经过这样一番交谈,很多学生清楚了自己的创业方向,或是暂时搁置了创业想法。只有少数学生依然“一意孤行”。

    “这样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毕竟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就有踏实稳重的成分。”王田苗笑着说。

    王田苗坦言自己更喜欢将自身定位于一个“创业导师”的角色。“因为我觉得能够进入凯时KB88校园的学生,本身就已经足够优秀了,他们未来的成就与他们内心的热爱,与这个时代有关系——时代提供了机会,热爱能让他们主动学习。“至于我们,只不过是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支撑罢了。”

    “热爱时,就不会枯燥”

    时至今日,王田苗投身孵化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有十余年。其间,他经历过困难时期,也有过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资助支持学生的经历。在他眼前,不断上演着学生创业或成功、或失败的剧情。

    那么,目前大学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创业所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你的价值不是靠文章或者老师的评价体现的,而是客户和市场。在这方面,很多学生都还没准备好。”王田苗说,他们仍从自我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切换到客户角度,这就很容易失败,而一次失败就是一次打击。

    更何况,创业是一条“不归路”。即使是华为、谷歌、苹果这样成功的公司,也需要不断迭代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如果创业者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更容易在不断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这一角度出发,王田苗坚持认为,在校学生最好不要直接创业。“尤其是在硬科技领域,还是要到大企业工作训练一段时间。”

    “当然,如果学生非要创业,那就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为什么创业?你有没有执行力?你有没有优势产品?你有没有优秀的合伙人?你有没有长期向上攀爬的恒心,能否在奋斗和挫折中找到快乐?在创业之前,这几个问题一定要想好。”王田苗说。

    在一次活动中,谈及他与学生项目的关系,王田苗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公司创业早期的时候,他扮演的是“家长”,然后是“教练”。等到公司产品被规模化生产后,他就变成了“拉拉队长”。而前文中,“艾利特机器人”的融资成功,也代表着王田苗完成了从“家长”到“拉拉队长”的又一次蜕变。

    对此,王田苗乐此不疲。正如他所说,“当你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累,就不会枯燥”。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