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文科视域中的哲学与文化-新闻网

凯时KB88·官方(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文科视域中的哲学与文化

发布时间: 2020-11-19 / 点击数: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1月18日报道:

新文科视域中的哲学与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陈静)2020年11月15日,凯时KB88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新文科视域中的哲学与文化”论坛在京召开。围绕新文科建设发展、智能时代的哲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转化、新文科视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学技术哲学与伦理、文化自信与当代文化构建、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等议题,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新文科的本质是创新

凯时KB88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新文科之“新”,应当是研究问题、研究范式、研究内涵和拔尖人才培养深化之新,是哲学社科本质的进一步凸显与学术视野拓展之新,是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融合创新之新。在理工见长高校建设发展新文科,应着眼特色优化和内涵深化,强调“特色凸显、有所不为”。一是更加突出“使命担当、支撑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不仅强调文科的育人属性、以人才培养需求牵引学科优化发展,还要强调学科育人模式探索、促进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的新文科建设与育人境界提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哲学部教授乔清举在报告中指出,新文科的本质是创新。新作为一种状态,是创新的结果的呈现。创新的现实依据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升华;创新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底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的成果是问题导向的现代哲学科学学科体系;创新的目标是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

回归中国文化本位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教授在《促进文理交融应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的报告中指出,新文科建设需要瞄准现实社会问题,突破现有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这意味着仅仅实现传统文科间的综合交叉不够,还需要在文理交融方面多下功夫。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支撑。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材料和载人航天等前沿科技的发展,需要有一批文理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因此,促进文理交融应该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之一。

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教授在《立足于中国文化体系建设新文科》的报告中指出,如果说在中国的大学学科结构中,工科、医科、农科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适应工业、医疗、农业发展需要,需要积极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工科、医科、农科教育经验,融入全球化可持续的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之中。而对于新文科建设,特别是新文科中人文学科建设而言,则应该克服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大学采用的西方文科的分科体系,回归中国文化本位立场。简而言之,就是应该建设文史哲贯通,而不是文史哲分设的中国人文学科体系。从而激活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全面性、系统性、包容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培养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热爱文明、人格健全、知识丰富的一代新文科人。

凯时KB88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徐治立教授在《新文科、新科技与理工高校哲学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当下中国语境中“新文科”的核心是推进“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它还蕴含培养新时代中国学派文科人才的宗旨。新文科建设基本举措是“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特别强调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交叉融合。新科技革命成果为这种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哲学学科发展应以争取培养学生和学科建制为基础,遵循库恩强调的学科范式或基质的理念,同时力图显示与新科技交叉融合特色。

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科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教授在《我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建立什么样的文化自信?》的报告中强调,要从人类文明的走向,反思我们的文科教育和文化建设。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由于我们把发端于西欧的现代科学建制视为地域性文化的特征,长期拘泥于中西文化优劣的争论之中,错失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事实上,人类社会走向知识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向,因此,尽管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文化发源于西欧,但实际上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新文科和文化建设也要更好地顺应这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凯时KB88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张耀南教授在《文化构建的格式探讨》的报告中指出,比较哲学有三大格式: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分别对应“汉学款中国哲学”、“国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及文化的构建,不是止步于“西化比”,也不是止步于“并置比”,而是要用力于“化西比”,构建“华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史学”“华学款中国文学”。这些“华学款”各门学科,就可以汇成一个“新文科”。前辈学者为此已经做过诸多努力。接续前辈,踵事增华,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如运用“系辞格式”这套“全值逻辑系统”,既可处理中华哲学中阴阳、彼此、有无、上下、一多、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等等之关系,又可处理欧西哲学中本体-现象、实体-属性、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唯理论-经验论等等之关系,以消化外来哲学。又如确立“直款-不款-绕款”格式,消化外来哲学;此格式原为中华文明之“操作系统”,是中华历代哲学家共同构建而成的“公共哲学框架”。再如确立“始于正的方法、中经负的方法、上达绕的方法”格式,消化外来哲学;此格式是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负的方法”为哲学之“最后顶点”等说法修正而来。

智能时代的哲学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认为,当下科学技术哲学有了很大发展,也蕴含巨大潜力。为此,有两个需要我们着力培育的新生长点:一是,科技伦理问题。随着智能革命的到来,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可能为生态和人类自身演变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人的思维有无可能人工化或被取代?人的进化是否实际可能为科学和技术所控制?当今的科技体制,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科学仍然是价值中立的吗?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是科技哲学新的生长点。二是,科学的文化哲学研究,其研究对象依然是科学,但又不局限于认识论,而是要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来研究。它不同于传统的科学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哲学,未来发展前景巨大。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陈鹏教授提出,超级人工智能的文化风险可以被描述为“物理—逻辑性”对“生物—文化性”的削弱、支配甚至消灭。当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智能、非生物智能控制生物智能、人工意识取代人类意识,就会造就一个后生物学的世界。基于人类“生物—文化”系统的脆弱性、唯一性和整体性,为了确保自然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立一个统合各类智能主体的整体主体,对任何意义上的极限技术进行管控,以维持生物主体与技术主体间的均衡。这个自然人类文化系统是智能与非智能、机器与生命、理性与非理性、整体主义与还原主义、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间的均衡化进程。

本次论坛的举办,时值凯时KB88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学院逐步确立了“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承续文化”的宗旨和“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办院理念,为推进学校精品文科战略,打牢具有凯时KB88特色的人文教育及哲学社科基础,建设理工见长高校人文社科创新的学术特区和人才培养试验区,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