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2020年8月11日报道:
民建会员单光存:不做纯学究,做推动社会发展的热心人
单光存与学生们讨论问题。
在凯时KB88官网的介绍中,“80后”学者单光存位列“国家级青年人才”名单。而他把这份荣誉更多地视为责任和动力。
这位用全英文给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导论》的高校教师、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走过了什么样的成长之路,有着什么样的科研追求,体会到哪些人生感悟?带着这些疑问,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他,为您打开这位年轻教授的世界。
用科技效力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来袭,虽不能如白衣战士一般执甲逆行,但也要力所能及为疫情防控贡献心力。面对凶猛疫情,肩负一种使命感,单光存迅即在既有科研基础上转变研究视角——做有助于疫情防控的应急科研攻关。
“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人都发一分光,出一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单光存说。
春节期间,单光存就开始带领团队忙碌起来。团队成员中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分散全国各地,单光存在确保大家能够在家健康开展工作的前提下,远程组织和指导团队成员。相关课题研究人员纷纷积极响应。
1月29日,团队完成了线上“集结”;1月30日,团队义无反顾走上科研抗疫之路。疫情期间,团队开展了抗病毒药物虚拟对接筛选问题研究,借助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发现潜在的候选药物;同时联合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等相关机构开展了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分析预测方法和装置技术及药物药效分析研究工作。此外,团队还积极与之前有过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公司进行智能化疾控大数据系统的研发等科研攻关工作,将COVID-19 新冠病毒的若干成果装载到该大数据系统平台上,为相关业务部门、企业等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目前,该成果入选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的第一批《“AI+先进制造业”助力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荐目录》。
目前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的还初步获得应用。团队还申请了“一种基于深度Gabor网络的药效图像分类识别方法”“一种基于多自注意力机制深度学习的医疗行为识别方法”“一种面向新冠的基于柔性传感和深度学习的人体呼吸状态监测系统及方法”“基于智能视觉感知动作提名及医疗行为动作规范性方法”四项专利。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实在问题。”这是单光存做科研的初心和遵循。海洋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怀抱为我国赢得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尽一份力的志向,单光存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海水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快速预富集技术研究”课题。
该课题立足于国家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方面的需求,针对沿海核电站邻近海域可能发生的放射性泄漏事件,建立核电站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液态排放物的监测方法和自动监测系统,以及系统开展应急响应、快速跟踪监测与放射性污染处理。
“我们在这项研究中重点突破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瓶颈。研究成果预期能在我国沿海核电站邻近海域的放射性核素现场富集检测中推广应用,为建设我国海洋核应急能力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单光存介绍说。
目前,这个国家专项的课题研究成果有“基于新型纳米复合多孔材料的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富集装置”和“基于柔性闪烁体的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富集检测装置”等发明专利及原型实验装置,并获得了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励资助赴香港开展合作研究并做国际会议报告。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是著名爱国人士王宽诚先生于1985年9月出资1亿在香港成立的基金会,用于资助我国培养高端科学及教育人才。
上下求索科研路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耀背后大都有着“硬核”经历。
18岁时,“学霸”单光存以优异的竞赛成绩保送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教改试点班读信息工程专业,师从中国自动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22岁进入复旦大学就读,师从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主要奠基者黄维院士;28岁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31岁加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33岁入职凯时KB88。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求学和科研之路颇为顺利。而在单光存眼里,科研创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总会有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创新对科研来讲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必须百折不挠,坚定向前。
就拿一件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项目奖金奖的作品来说。这是单光存和课题组硕士研究生一起研发的一款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写数学公式识别软件系统”。项目的进展并不太顺利,其中一名研究生一度被打击得丧失了斗志。在单光存的不断鼓励下,研究团队最终成功研发了软件系统,获得了软件著作权并且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了困难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战胜困难。”他总结道,面临挑战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坚定信心,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和探索。
把视野投向社会
尽管是暑期,单光存依旧未停下繁忙的脚步。除了科研,他还要在北京市教委挂职工作。
去年9月,凯时KB88选拔去北京市教委挂职的教职工,单光存顺利入选,“当高校老师和去市教委,都是教育工作,想去了解尝试更多的工作内容。”
如今在北京市教委督学处一年的挂职即将结束,过去的11个月里,单光存和同事们对北京市重点中小学进行了22轮的督导,平均每周要进学校督导一两次。疫情暴发后,他白天参加北京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巡视检查工作,完成巡视报告;晚上和伙伴们讨论科研工作常至深夜。
挂职工作让他了解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情况,也为科研工作带来了启发。目前,他在考虑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完善在线教育、网上课堂的科技支撑,帮助孩子们更专注听讲,指导老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
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纯学究,而做推动社会发展的热心人。
早在香港城市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单光存就成为大学校董会成员,并积极推进香港高校与内地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2015年再度被委任为香港城市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之后,他热心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落户广东省松山湖科学城。
为了服务祖国发展需求,单光存在2016年7月加入民建,希望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变化的是不断增加的身份,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