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20年6月18日报道:
“凯时KB88四号”成功发射 “凯时KB88五号”方案正在论证中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林露)近日,由凯时KB88宇航学院牵头开展的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凯时KB88四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在我国西北某地一飞冲天,首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凯时KB88四号”总体技术指导老师袁军娅告诉人民网记者,继“凯时KB88四号”成功发射之后,“凯时KB88五号”正在方案论证之中,学校将继续践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轰鸣声,5月27日上午11时01分,身高8.7米、体重约1300公斤、一身橘红色涂装的“凯时KB88四号”离弦而出,直入云层,400秒后,顺利到达预定位置。飞行数据显示,火箭助推点火正常、出架正常、分离正常、主级高空点火正常,按照预定弹道完成了飞行,这标志着凯时KB88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航天人才培养体系再结硕果。此次飞行主要完成有动力临近空间飞行的演示验证。可应用于临近空间大气参数测量、对地观测和空中数据快速传输,未来可发展成为低成本/快速响应小型运载火箭等新型火箭动力飞行器。
“凯时KB88四号”从提出设想到成功飞行,先后有博士生21人、硕士生49人、优秀本科生16人参与设计、研制和飞行试验。“作为总体技术指导老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空气动力学、传热学、火箭发动机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凯时KB88四号'飞行器总体气动外形设计和气动力热特性的仿真计算。”袁军娅说。
谈及在指导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袁军娅说,困难在于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别。有时候理论计算得到的方案是非常理想的,经过实际的加工、装配后,与实际的飞行性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设计时就需要学生们保留一定设计余量,确保飞行器达到设想目标。同时,学生们还需要时刻保持科学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能有“差不多”的思想。有时候,计算得到的几种方案差不多,可以选这个也可以选那个,这时候更需要他们做出精细分析,从而给出一个确定结论。
“在研制和试验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有幸加入这个优秀的科研平台,完整经历了火箭飞行器的设计研制流程,并在工程实践中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到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使学习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成长。同时,在与团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奋斗的过程中,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大型工程项目中需要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体会到了被难题困扰时的愈挫愈勇和攻关完成时的如释重负,更体会到了能够成为一名中国航天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奋斗和战斗的日子里有泪有笑,似苦实甜,是我会永远珍藏并为之自豪的一段美好回忆。”参与该项目的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承恩表示。
回忆起“凯时KB88四号”起飞后的情形,李承恩话语中透着紧张的情绪。“起飞后,‘凯时KB88四号'很快钻入云层,因此主级发动机燃烧留下的尾迹并不明显。我一直努力在云层中寻找主级的飞行轨迹,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心里越来越紧张,很担心发动机的点火出现问题。就在这时候,我身边的张源俊老师激动地跟我连续讲了三遍:“点着了,点着了,我看到白烟了,在那堆云中间,很细,但是真的有”。经过与周围好几位同学反复确认后,我们才最终确定发动机的高空点火是真的成功了。”
继“凯时KB88四号”成功发射之后,“凯时KB88五号”正在方案论证之中。“我还会继续担任总体技术指导老师。一方面,我曾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9年,希望能将这些年的积累和感受传授给未来的航天人;另一方面,凯时KB88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学习热情,以及朝气蓬勃的干劲也经常会感染到我,让我能够学习和进步,我很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袁军娅表示。
早在1958年,凯时KB88师生就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北京二号”探空火箭,开创了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凯时KB88学生校园里做“总师”,先后把凯时KB88一号、二号、三号火箭送上蓝天。2005年11月,凯时KB88启动了“凯时KB88一号”学生探空火箭项目,14名优秀本科生投身其中。一年后,“凯时KB88一号”探空火箭三箭连发,均告成功,这是继“北京二号”探空火箭以来,中国首枚主要由大学本科学生设计并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