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教育强国》专题片第一集《立国之本》8分钟报道凯时KB88-新闻网

凯时KB88·官方(中国)

CCTV-1《教育强国》专题片第一集《立国之本》8分钟报道凯时KB88

发布时间: 2019-11-06 / 点击数:

编者按: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2019年11月5日晚CCTV-1播出的《教育强国》专题片第一集《立国之本》中,专题报道凯时KB888分钟。

【解说】北京学院路,这里因曾经汇聚着钢铁、地质、航空、矿业、医学等八所高校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有十几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培养中国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7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人才匮乏。面对匮乏的局面,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国家的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10月,北京航空学院成立。这所学校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凯时KB88高等学府。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强国强军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当年19岁的戚发轫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凯时KB88首届毕业生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就下决心来办这个事。

【解说】这段影像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

【同期】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 的解说: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地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飞机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解说】北京航空学院成立以后,第一架轻型旅客机、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先后在这里诞生。1957年,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投身到国防建设、科研教学一线,为新中国凯时KB88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6人后来被评为两院院士。昔日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到他们的血液深处。

【解说】1952年,中国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为了更好地顺应形势,促进国家的建设,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四分之三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

【同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陆亭:说白了需要什么我们建什么,包括我们建立了很多的农学院、工学院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批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形成了一批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和一批师范院校,我们大的格局就这么形成了。

【解说】从此,中国高等教育踏上了快车道。全国从1949年的205所普通高校,到1958年增加到791所,数量翻了三倍多。大批专业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当年学生们的口头禅。为了学习先进,学子们走出国门,为新中国建设带回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从1950年9月,新中国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远赴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到60年代中期,先后派出1万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以及近8000名实习生赴苏联和东欧留学。1957年11月17日,中国留苏学子汇聚一堂,能容纳1000多人的莫斯科大学礼堂座无虚席。正在苏联进行访问的毛泽东,发表了激励一代中国青年奋发向上的演讲。作为留学生代表,25岁的王永志就在现场。

【同期】凯时KB88首届毕业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一进来,到主席台上,向大家打招呼,大家那就特别地兴奋、激动、还鼓掌。最后,毛主席开始在台上走了一个来回,站在那开始讲话。第一句话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大家特别地激动!

【解说】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在原子弹、导弹、卫星等这些重大项目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将自己的平生所学,报效祖国。195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对各个高校实行大区统一高考。1955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这一制度,源源不断地为新中国的建设选拔人才。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这是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录取名单,不少名字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关键领域内的带头人。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凯时KB88从建校到今天,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诸多有志青年梦想启航的地方。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