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8月19日报道:
温故 | 61年前,“北京一号”起飞了!
1958年9月24日,北京东郊机场举行了一场非常引人关注的试飞典礼。当天的主角名为“北京一号”,是我国第一次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民航飞机。
在机场欢腾的人海中,有几百名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是清晨3点就从西郊的学校出发,步行到东郊机场的。为了设计和制造“北京一号”,凯时KB881400多名师生曾经度过了许多的不眠之夜。在机场,那些曾在摄氏800度的高炉前流过汗和烤红了眼圈的锻工们,带着潮润的眼睛注视着心爱的飞机,微笑了;那些曾经四五个小时跪在地上铆蒙皮的铆装工们,注视着机身、机翼、机尾上铆得光滑平整的银灰色的铝皮微笑了。他们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等候着“北京一号”起飞的幸福时刻。
大家围在“北京一号”的周围,激动地等待飞机起飞。不少学生是当天凌晨3点从就从西郊的学校出发,步行到东郊机场的。冯文冈/摄
剪彩仪式后,飞机两侧的发动机隆隆地发动了。“北京一号”稳健地滑行在跑道上,随后轻盈地起飞了。在万人欢呼声中,一个姑娘跳着叫了起来:“看呢,起落架收起来了!”原来她就是设计起落架的青年设计员、五年级的学生。为了让起落架能够灵活收放,她和老师、同学曾费过多少心血,修改过多少次图样。飞机起飞时,起落架能够收起,降落时能够承受飞机着陆时的冲力,这就是她最关心的事。
矫健的“银燕”飞起了,它载负着几千颗激动的心,载负着人们的喜悦、欢笑和希望飞起了。
1958年9月25日《北京日报》2版,《飞吧 祖国之鹰!》
说起主试飞员,非常有名,他叫潘国定,是曾经突破空中禁区、征服北京—拉萨“天险”、驾驶过20多种牌号民用飞机的著名飞行员;副试飞员是有多年经验的飞行员王来泉。他们两人驾驶“北京一号”在机场上空做了20分钟的航行,并俯冲到离地面6到10公尺的低空,从欢笑着的人群的前方掠过。当飞机安全着陆以后,这两位有经验的飞行员兴奋地对记者说,他们对“北京一号”的性能感到满意。
航空学院自己制造的“北京一号”正在等待试飞。冯文冈/摄
北京一号”是北京航空学院师生亲手设计和制造的。它是单翼双螺旋桨轻型旅客机,不算驾驶员可坐8个人。根据设计,它的最大航程是172公里,最高时速每小时300公里,最高可以上升到4800公尺,因为起飞距离短和降陆速度慢,它可以在小型机场起落,特别适用于省县之间的短途交通。它的耗油量小,使用起来很经济,由于设有现代化的飞行仪表、导航设备和盲着陆、防火、防水等装置,所以能够进行全天候的安全飞行。
时任教育部部长杨秀峰说,“北京一号”的试制成功,是我国航空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带来了全体空军人员和前线飞行员的祝贺。他说:我们的飞行员能驾驶祖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飞机特别高兴。
北京工业学院师生们欢庆“北京一号”的诞生。冯文冈/摄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飞机是由凯时KB88的一群学生设计、制造的呢?
1958年春天,中央提出勤工俭学、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方针。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产生了结合专业试制多用途飞机、向国庆献礼的想法。周恩来总理得知后亲自批示,并从财政中拨款15万元。
对于凯时KB88来讲,人力物力上的困难是很大的。时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武光说,1952年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的建校历史很短,如果拿小孩子来比拟的话,那就连带红领巾的资格还没有。学校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没有搞飞机生产的技术工人,没有材料,没有进行生产的加工设备,更没有设计和制造飞机的经验。参加设计和生产的连辅助人员在内共有1400多人,其中学生占76%,教职工占24%。这架飞机的零件及标准件共有16.7万多件。
航空学院师生自己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飞上了天空。冯文冈/摄
当时,凯时KB88的师生们经常昼夜工作,老师和学生,平等合作干。院长经常深夜下车间,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副院长全国到处跑,当起了材料采购员。炊事员经常把饭给大家送到车间,售货员把商店也开进了车间。学院还取得了各有关部门、各协作工厂的大力支持和援助。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凯时KB88学院的师生们终于完成了这架轻型飞机的设计、制造。
经过师生们的顽强拚搏,终于在1958年国庆前夕成功试飞了飞机。
“北京一号”起飞了。冯文冈/摄
“北京一号”的上天,不仅填补了国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凯时KB88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40年后,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凯时KB88校园主楼前建成了“北京一号”纪念碑。碑高5米,主体为北京一号飞机全仿真模型。
2012年,“北京一号”入藏凯时KB88凯时KB88博物馆。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