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019年10月14日以《高校媒体融合改革陪伴青春成长》为题报道高校媒体融合改革,其中大篇幅报道凯时KB88官微推送亮点案例:
高校媒体融合改革陪伴青春成长
20天之间,同济大学官方微博和微信后台收到了500多幅写有“中国”二字的作品照片。这些作品,有的出自同济幼儿园的小朋友之手,稚嫩的笔迹写下的“中国”两个字周围,画着简笔画版的气球、信封、礼物,还有生日蛋糕;有的是同济大学的学生写下的或娟秀或刚劲的毛笔字、钢笔字;也有人把祖国的名字刻在印章上、做成陶艺制品和3D打印作品。
9月15日,同济大学官方微博在线上、线下同步发起“手书中国”活动,呼吁学生和网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写下“中国”二字告白祖国。
据同济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手书中国”的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了近150万,许多校友、在海外的毕业生也发来了自己写的“中国”。“最后我们整合成微信、微博和视频发布,这个融媒体作品是很多人一起参与制作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自己心里的中国。”
同济大学“手书中国”活动的热潮,是当下高校宣传工作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兴媒体平台更加丰富、内容形态更加多样,利用不同媒介形态、创作青年学生喜欢的融媒体作品,成为高校探索的新方向。高校的探索和尝试生产出不少优质融媒体作品。这些作品用最接近青年的方式,引领青年思想、传播青年声音。
融媒体创作成为校园媒体当家菜
2019校媒精英汇暨全国高校融媒体提升论坛上,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老师周学飞曾向与会高校校园媒体指导老师分享融媒体改革与融媒产品制作经验。那是中国青年报社连续第二年以论坛形式为高校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搭建线下交流平台。中国青年报社作为走在融媒体改革前沿的媒体,积极扶持高校融媒体转型,每年都会利用暑期,邀请传媒界和学界的专家与全国高校校园媒体指导老师,共同探讨校园媒体作为直接触达青年学生的平台,如何更好地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
随着媒体形态的发展,尤其5G时代的到来,校园中的融媒体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媒介融合道阻且长,进行融媒体改革需要进行方方面面的改变和尝试。
在周学飞看来,校园新媒体作品自生产至分发,如何从简单的“相加”变为“相融”,是进行融媒体改革时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7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决定成立融媒体中心。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管理运行制度欠缺、专业人员匮乏、投入保障缺乏等等。
进行融媒体改革的第一步,是彻底优化团队结构。周学飞介绍,原大学生记者团与新媒体中心整合为如今的融媒体中心,下设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中心、平面设计工作室、办公室四大团队。在保留原有的采编部门的基础上,精细团队分工,完善队伍建设,既要保证学生团队参与的校报、新闻网等传统媒体平台正常运行,又要覆盖微信、微博、抖音、B站、头条、微视等10余个新媒体账号的运营和技术开发。
“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我们通过团队整合,集聚人才优势,就可以做出更多有创意的、师生们喜欢的作品来。”以大连理工大学新生军训汇报表演的报道为例,团队内部分工明确,从前期采写、摄像到后期编辑、剪辑,团队里的同学们既各司其职,又互帮互助,最终内容以文字、组图和短视频等融媒形态发布。
同样选择将“整合团队”作为融媒体改革第一步的浙江海洋大学,在2007年就成立了全国高校最早的全媒体学生通讯社之一——浙江海洋大学鸥讯社,让无论是起到信息中枢作用的网站、偏重纪实与深度阅读的校报还是以校园资讯、活动为主的微信平台,都有与之匹配的团队运营。
“高校媒体融合的初始动因,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应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职能,做好媒体融合工作,师生在哪里,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让校园媒体更好地服务师生。”浙江海洋大学宣传部副部长王利明说。
浙江海洋大学60周年校庆时,校宣传部策划了“找回毕业照”宣传活动。从暑期开始,学校的全媒体团队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同学们利用假期进入档案室,把近10万毕业生的照片都进行了数字图像化处理,再依托微信平台开发了一套查询系统。
王利明介绍,“一键查询毕业照”的功能上线后,受到了校友的广泛好评,毕业生们纷纷留言,感谢母校这份特殊的“校庆礼物”。这份让毕业生找回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礼物,也让文章阅读量创下历史新高。
融媒体改革不仅给了高校更多的创新空间,更让高校有了进行大型策划和报道的可能性。今年清华大学校庆前后,学校宣传部统筹协调新闻报道所需的文字、摄影、摄像三路记者,完成校庆期间全部重要新闻及花絮的采写拍摄。
作品方面,清华大学宣传部联合新华社制作了主题推送《清华大学,来了》,推出了集纳专题页面;全新设计了清华新闻网首页、校庆专题页;制作了“清华时光机”“108校庆专属头像”H5,并在校庆日两天持续开通微博直播。清华大学微博发布原创作品280篇,总阅读量超6000万;微信公众号自主策划发布28篇报道,还推出短视频《清华延时摄影》《百岁学长回母校》《机器人乐队》《时光记忆》《学生社区发展历程展》等短视频作品、小游戏《清华求生指南》等;“藤影荷声”发布5篇校庆宣传相关文章,引导青年学子立志、读书和反思,激励师生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融媒体发展带来的通力合作与明确分工,让高校历史的挖掘和正能量的彰显更有力量。
互动融媒产品助力青年思想引领
今年国庆节前夕,同济大学官方微信推出《同济人,致敬共和国!》手绘H5作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的重要成就和同济大学70年来为新中国做的贡献结合在一起,以祖孙三代同济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代代同济人为建设祖国付出的努力。“虽然学校师生和校友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新中国的成就和学校的教授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但在国庆这个特别的、有仪式感的时间点,这样一个作品会更加激起师生的爱国情怀。”同济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作为主要切口,进行多方面的融媒体尝试。“例如我们在作品中讲到了80多岁的王品先院士,他刚刚做完手术就到南海考察。我们用融媒体作品树起榜样,激发学生向科学高峰攀登的精神,鼓励他们亲身到一线去探索。”
作为引领青年思想、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宣传部门没少在创新思想引领的形式上下功夫。例如,怎样通过大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以下简称协和学院)曾做过一次有益的尝试。
“星期天,逛三桶。什么桶?有害垃圾桶!”屏幕上的几个卡通形象“排排坐”,玩起游戏“星期天逛三桶”。游戏主导人物的话音刚落,有人马上接“蚊子”“男朋友”。然而这些错误回答马上被否决,回答了“废弃电池”“水银温度计”等正确答案才能通过。
这是协和学院官方微信推出的一个动画。协和学院新闻宣传中心教师刘宝飞告诉记者,今年,福州市推出《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考虑到关于分类标准的资料很多,但如果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何分类,表达不够生动,有效触达大学生的效果可能相对较弱。
“星期天逛三园”是人们聚会、出游常玩的一种游戏,新闻宣传中心的老师和学生灵机一动,想出了用动画的形式,带大家玩一个互动小游戏,仿照“星期天逛三园”,做成了这个动画版“逛三桶”。协和学院学生陈漫告诉记者,看过“逛三桶”的视频后,她在和同学聚会时,就把“逛三桶”游戏作为休闲的方式,边玩边学。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林响介绍,当下青年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学校必须立足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用心让新媒体有底气、接地气、振士气、扬正气,做出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产品。
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磊说,这正是他们在做的事。“我们弘扬校园正能量,希望通过网络这个适合迅速传播的平台,让师生优秀典型这样的校园正能量人物成为学校的主流、社会的主流。”“奋进苏大人系列”微信推送每篇的阅读量基本都在1万以上,用可读性强的方式传播正能量,达到的传播效果是校方一开始没想到的。
“以前策划选题上一般以策划者的个人想法为主,在制作方面满足基础的流程与观看效果。而现在作品更关注观众的兴趣点,力求学生喜闻乐见,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作品带来的社会效益,制作设备相对以前也有提升,制作的精细度也更高。”集美大学宣传部老师林嫦娥总结融媒体创作与以往的差异时说。
同样是在毕业季报道中弘扬青春正能量,集美大学采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式。2019年毕业典礼上,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在致辞中现场高歌一曲《爱拼才会赢》,以祝福毕业学子拼世界、赢天下。以这段视频为基础的微信推送一经发出,瞬间得到大量转发,阅读量达到5.3万。
融媒新玩法连接校园和社会
融媒体平台既是引领青年思想的阵地,也是服务青年学子、彰显青春风采的舞台。随着高校融媒体发展成果的日渐丰富,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也在积极为全国各地高校提供更多展示平台,把校园里彰显榜样力量、青春力量的故事讲出去。
《中国青年报》校媒版开设的《校宝》专栏,专注于报道高校中为科研事业、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教授的故事。此外,在中国青年报社融媒体改革的过程中,中青校媒推出高校新闻扶持计划,整合、搭建了服务校园媒体的各类平台。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校园频道与青年眼频道、中青校媒微信和微博等平台,为高校制作的视频、漫画、摄影、文字等各种作品提供展示舞台,陪伴高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磊向记者介绍,苏州大学开通了官方抖音账号,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吸引到24万粉丝。曾有一条短视频作品在发布当天就获得12万点赞量,讲述了苏大一名2013级学生从非相关专业转到建筑学专业,6年的本科学习结束后,收到耶鲁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希望努力能使一切不再遥不可及。”
动漫、影视剧等产生的衍生品,也启发高校推出自己的文创产品,得到同学们的认同。由此产生的线上线下联动,展示了大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能力。林响告诉记者,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融媒体中心依托学生记者站“小黄衫”的品牌形象,推出书签、渔夫帽、记者笔记本、文化衫、帆布包等100多款新媒体“周边”产品,是学生记者统一的工作用品。学校也会结合各类新媒体推送中的活动,赠送“周边”给师生、校友。“我们通过这种创新,努力打造具有协和特色的‘小黄衫’品牌,‘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了粉丝粘性。”林响说。
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报道的亮点。在传播这些人才和项目发展时,传统的图文也在向融媒体作品转变。今年大年初一,也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上映的第一天,凯时KB88党委宣传部的史越就组建起了10个人的“《流浪地球》推送筹备群”。2月11日,大年初七,这篇《〈流浪地球〉中的黑科技,原来凯时KB88默默做了很多年!秒懂!》刷“爆”了凯时KB88师生的朋友圈。
这篇文章把电影中的“黑科技”情节与凯时KB88专业解读相结合,让《流浪地球》中的“热点”转化为“宣传点”,向社会公众呈现了一部凯时KB88“硬核”科研成果合集。尽管电影情节为虚构,但这篇推文中展示的却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实打实的成果,将科幻和现实科学巧妙结合起来,让“软文艺”和“超硬核”衔接得恰到好处。
让制作团队更高兴的是,这篇推送“火”了之后,还和社会媒体、科普机构达成了深入合作,比如凯时KB88物理学院院长受邀到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讲授黑科技,在中国科技馆的《流浪地球》特展上展示月宫一号的模型等等,做到了从热点文艺作品延展到对大国航天成果的展示。
在中央财经大学宣传部老师刘禹看来,“媒体融合,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极为关键。他们要站在师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生产拥有鲜活细节的内容”。
刘禹提到中央财经大学校庆日“将现代人的名字‘刻’进校史”的互动型H5,“深度融合师生体验场景的策划、真实的细节和技术的支持等,对于产出优质的融媒体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优秀的融媒体作品,我认为第一要保证导向正确,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第二是保证内容的质量,内容为王;第三是要有时效性,要善于抓住舆论热点;第四要有新意,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创意、新玩法,才能获得大众的喜爱。”以上四点,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周学飞眼里,是一个优质融媒体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了打造一个又一个优质的融媒体作品,他们时刻保持着敏感与专业,在高校宣传工作上从未懈怠。(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罗希 刘俞希)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