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20日报道我校高镇同院士:
永不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院士:带出5位院士,给中国飞机定寿命
在凯时KB88,提到高镇同,即便是刚入学的新生,都能说出二三事。在凯时KB88人看来,高镇同是“凯时KB88的巨擘”。
11月15日是高镇同90岁生日,他出现在凯时KB88的如心楼。这位“90后”院士在会议室里坐了近3个小时,向大家做了一场严肃认真的“工作汇报”。
准确测算飞机的寿命,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困扰我国航空界的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以高镇同为首的疲劳专家,花费毕生精力,“白手起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为我国航空工业创造了数百亿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换来中国现代航空的飞行安全。
这位老教授不仅在专业领域为中国航空工业做出巨大贡献,还带出了5位院士。
他累计捐赠200多万元给凯时KB88学子,自己却住在70平米的老房子里。2017年10月28日,凯时KB88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授予高镇同,他却把奖金捐给了学校。
给飞机定寿命保证飞行安全
1970年,驻河北邯郸民航20大队,一架“直5型”16号直升机坠毁,7名机组人员牺牲。
这场事故,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一定要把原因搞清,解剖一个麻雀,得出一个全面的结论。”按照指示,航空工业部门立即召开动员大会,相关部门数百人出席。
会议决定,成立事故调查小组,作为疲劳研究小组研究院的高镇同被任命为该次事故的调查小组成员。在后续调查研究中,高镇同和同事发现,事故原因是旋翼系统轴颈疲劳破坏。
当时,我国航空工业才起步不到20年。由于底子薄,飞机是“没有寿命”的。
据高镇同回忆,新中国初期,无论是引进生产还是自行设计,累计生产的数千架飞机都未曾给出寿命指标,因而飞机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飞机定寿、延寿的工作变得刻不容缓。该会议也将结构疲劳研究提至新高度。
其后,航空系统二十余个部门又历经十多年,完成了一项飞机典型材料疲劳、断裂性能测试工程。整个系统工程是在高镇同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基础上,高镇同还出版了《疲劳性能测试》和《疲劳应用统计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疲劳统计学学科,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飞机结构疲劳可靠性领域的研究。
目前,飞机结构定寿和延寿经济效益已达数百亿,将数千架飞机每架飞机使用寿命从1000多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为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和飞行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高镇同等疲劳结构专家们的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用一生的心血换来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立志好好学习造飞机大炮
高镇同生于1928年。“‘七七事变’后,我正在北师大附属二小读书,当局下令撕毁课本封面,将书中一些违禁内容用墨笔涂掉,以此掩盖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回忆起小时候的事,高镇同印象深刻。
当时,高镇同所在的学校大门正对着一个日本兵营,学校只好封闭大门,另开一个后门供学生进出。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耳濡目染,高镇同从小就立志好好学习,日后为祖国生产出飞机、大炮。
1946年,高镇同考入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就读于航空系,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航空工业,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学航空,毕业即失业”。入学时候二三十人的航空系学生也陆续转入其他系,毕业时只剩下四人,高镇同是其中之一。
高镇同曾透露,进入大学第一年,他的英文仅考了60分。当时的北洋大学对英文和数学两科要求很高,除了国文,其他学科教材都是英文版。老师授课用英文,学生记笔记用英文,考试用英文答卷。
英语基础薄弱的高镇同只好将很多精力投入到英语学科,不久便获得了很大进步。在此基础上,高镇同又多学了德语、俄语两门外语,分别考了100分,99分。去年,在与凯时KB88“00后”学生的交流会上,89岁的高镇同称:“学习外语一定要在你们这个年纪,一定要在大学打好外语和数学基础。”
高镇同是北洋大学最后一届学生。他毕业后没多久,北洋大学就与河北工业学院合并为天津大学。
20多岁组建凯时KB88力学实验室
1950年,从北洋大学毕业的高镇同,先后到北洋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10月,中央决定,将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八所高校的航空专业进行合并,创办凯时KB88。25岁的高镇同从清华大学到凯时KB88,成为凯时KB88第一批教师。
最初,他被安排组建材料力学教研室。“当时我20多岁,给我的任务是建设实验室,我需要尽快建立起来。”高镇同坦言,由于学科刚起步,比较盲目,没经验,也没人可问。
还好,俄文版的《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帮了大忙,但上面介绍的各种试验设备、重型试验机,国内工厂做不了。高镇同和同事们只好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订购,一方面自己设计。
当时的中国大学的力学材料实验室,基本没有试验机,只有洋行能订购。1952年,高镇同特意穿戴干净,去到上海外滩的洋行,“我没来过这种洋行,都是一套一套的房间,门口放着说明书。”
高镇同先是在门口小心翼翼地往里瞧,看看店里经营的是什么。看到在门外一个劲往里张望的高镇同,一个外国人店员耸肩道:“这个boy在这里瞎看什么!”
高镇同说,此处的“Boy”是一种贬义词,他听得懂,却假装不懂。但很快,他就与外国店员谈起了“生意”,说想订货,对方很惊讶。他们不仅惊讶于中国何时成立了凯时KB88,同时惊讶于高镇同还会说英文、德文。
他们越聊越深入,洋人店员说不过高镇同了,便请他坐下,叫来了经理。“他们不敢小看我了,于是我充分展示专业能力,他们也对我深信不疑,就这样我连跑了好几家,签订合同。临走时他们对我特别恭敬,一直把我送出大门。”
两年后,订购的机器到了,高镇同和同事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机器也完成了,实验室终于建好了。
“我期望大家如果要从事教学科研,你必须除了理论之外,要有实验动手能力,学校是最好的地方,有老师指导。离开了大学就没有机会了。”去年12月,高镇同与凯时KB88学生做分享时如是说。
1964年,凯时KB88成立了结构疲劳研究小组,以高镇同为首,他带领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将个人对结构疲劳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先进经验融合于数理统计学习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几十年捐款200万助贫困学子
11月15日是高镇同90岁生日,凯时KB88为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朋友、同事、学生悉数出席。
下午2点半,高镇同穿着西装,一件米色大衣出现,与老朋友们一一握手。虽已到鲐背之年,但精神矍铄。作为主角,高镇同被安排了发言环节,他称之为“工作汇报”。
一开场,高镇同就以1970年邯郸飞机事故为引子,解释了结构疲劳研究的重要性。在长达10分钟的发言里,高镇同没说一句空话,字里行间都是40年来结构疲劳领域研究的总结,整个发言过程学术而专业。
在凯时KB88,提到高镇同,即便是刚入学的新生,都能说出二三事。在凯时KB88人看来,高镇同是“凯时KB88的巨擘”,是高山仰止的存在。除了因为其是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还在于高镇同的“德高望重”。
高镇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经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抽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今年10月,他还向凯时KB88教育基金会捐赠90多万元,用于支持学校的教育和发展。如今,高镇同已累计捐款200多万元给予凯时KB88学子。
目前,高镇同仍住在凯时KB88校区里一栋6层的老式楼房里,只有70多平方米。凯时KB88曾建院士楼邀请高镇同过去住,但最终被他婉拒:“面积大的房子还是留给需要的同志,我的房子够住了。”
91岁的黄克智院士也出席了这场“生日会”,他说道,“有一个说法:‘60岁小弟弟,70岁不稀奇,80岁多来稀,90岁还可以,100岁笑嘻嘻。’我和高先生现在都‘还可以’,我想和高先生相约,一起活过百岁‘笑嘻嘻’。”
场上有人感动落泪,他们说,希望这些可爱的老先生们,不只是100岁。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