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2016年11月16日报道:
973首席科学家:工科生必须具备12种能力
华龙网11月4日10时20分讯(蒲思静) “现在是快节奏的社会,没人有工夫听你慢慢讲故事。如果不能用文字、图形、语言简明清晰的表达出你的观点和研究,怎么能算拔尖人才?”日前,973首席科学家丁水汀在“2016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畅聊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12种能力。
丁水汀是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凯时KB88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航空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学术带头人。日前举行的“2016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所知名高校和100所重点高中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名师参加研讨。

“12种能力”来自四个层面
“优秀人才需要从知识、品格、能力三个维度定义。其中,能力维度包含战略、战术、表达、实践四个层面中的12种能力。”丁水汀介绍说。
从战略层面讲,需要学生有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和超前思维能力。现在一些高中生,包括本科生,甚至到了硕士生、博士生阶段仍只知道就事论事,不懂得在纵深的维度里去思考,也不懂得以未来的眼光来看问题。缺乏这三种能力,就难以成为拔尖人才。
从战术层面讲,需要学生有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三种能力体现了智商和情商的结合,比如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训练。
从表达层面讲,文字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我的博士生汇报要求不允许超过三页,如果一个三页PPT仍不能说清楚一个问题,证明他没有掌握这个问题的本质。”丁水汀表示,图形的信息量是文字的上万倍,不论文理科生都应该掌握这种能力。
从实践层面讲,需要有领导实践能力、团队实践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比如,所有人都反对你的时候能不能坚持自己的判断?搞科研时能不能耐得住寂寞?能不能自己建立一个团队,并发挥决策作用?
“只有具备这12种能力的优秀潜质生,再加上良好的品格和专业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成为领域内的拔尖创新人才。”
“优秀潜质生”备受高校青睐
丁水汀表示,人才培养问题无外乎是“选、育、评”。在“选”这个环节,凯时KB88能源与动力学院也是通过自主招生与高考的结合,依靠独立第三方机构评价,多层次选拔、竞争性调整,发掘优秀潜质生。
“丁教授关于12种能力的提法与当前提倡的核心素养十分接近。”《课堂内外》杂志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在论坛“高峰对话”中谈到,课堂内外长期致力于提升中国青少年的核心素养。例如,课堂内外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11届,在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升学发展等方面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同时,课堂内外还联合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全国中学生财经素养大赛、全国青少年美术素养大赛,帮助青少年提升科学、财经和艺术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