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鹏教授团队在国际材料学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研究成果:定量揭示局域表面等离子效应中热电子转移与共振能量转移对光电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新闻网



  • 凯时KB88·官方(中国)

    刁鹏教授团队在国际材料学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研究成果:定量揭示局域表面等离子效应中热电子转移与共振能量转移对光电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

    发布时间: 2025-04-21 / 点击数:

    凯时KB88新闻网4月21日电(通讯员 丛龙达)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刁鹏教授团队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增强光电催化效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通过精准设计“金属纳米颗粒/半导体”复合材料体系,定量解析了LSPR效应中热电子转移(HET)与等离子体激元诱导的共振能量转移(PIRET)对光电催化析氢反应(HER)的贡献比例,为高效等离子体光电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Quantifying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nduced enhancement on metal@Cu2O composit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凯时KB88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肖甜甜为论文第一作者,凯时KB88材料学院刁鹏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凯时KB8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论文唯一完成单位。

    图1 HET和PIRET提升复合电极催化性能机理图

    光电催化水分解制氢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降低碳排放、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半导体材料的光吸收效率低、载流子复合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利用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提升光电催化性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HET和PIRET两种机制往往同时发生并共同影响光电流,学界对其各自贡献比例一直缺乏定量认识,如何量化两种效应的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图2.jpg

    图2 Cu@Cu2O复合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巧妙地构建了结构精准可控的‘金属纳米颗粒/半导体’材料体系,定量研究了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LSPR)中热电子转移(HET)和共振能量转移(PIRET)对光电催化活性的增强机制。在采用不同方法(惰性气氛热分解法和两步电沉积法)构建的具有相同‘铜纳米颗粒/Cu2O’结构的复合电极(Cu@Cu2O、CuED@Cu2O)材料体系中,铜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对光电极的光电催化活性有明显的提升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入射光波段,实现了对铜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中HET和PIRET对光电流密度贡献比例的定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具有相同电极结构的两复合电极展现出相似的结果,在0.0 V vs.RHE下,PIRET分别占总光电流密度的45.8%和40.3%,HET的贡献率分别为35.3%和34.9%。

    图3.jpg

    图3‘铜纳米颗粒/Cu2O’复合电极的分段光电流密度以及LSPR效应中HET和PIRET在复合电极光电流密度增量中的贡献比例

    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两步电沉积法构建了具有相同结构的‘不同贵金属纳米颗粒/Cu2O’复合电极材料体系MED@Cu2O(M=Au,Ag,Pd,Pt)揭示了不同种类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特性与光电催化增强效应之间的关系:只有当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峰能量低于Cu2O的带隙能量时HET才会显著增强,并且该效应会随外加偏压的负移而进一步强化。这说明通过调控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与半导体带隙的相对位置,可定向强化HET效应,而且可以通过优化外加电势进一步激活热电子注入过程。

    图4.jpg

    图4 MED(M=Au,Cu,Ag, Pd, Pt)的LSPR吸收与Cu2O吸收带边的相对位置对HET增强效应影响以及HET增强效应随外加偏压的变化关系

    该研究不仅证实了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对Cu2O光电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还揭示了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对复合电极光电催化性能的增强机制,建立了LSPR增强效应的定量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金属LSPR特性-增强机制-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为设计高效等离子体光电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有望推动太阳能-氢能转换技术的实用化进程。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271197,5187201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dma.202501069

    (审核:赵立东)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