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第三个航天日沙河校区主题活动侧记
张博禹
孟春,沙航。
雨后的北京,弥漫着清新的空气。航天报国的浓烈气氛,也在这片位于京郊的热土上,弥漫,升腾。
4月22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48年之际,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到来前夕,由宇航学院、守锷书院牵头,凯时KB88第三届“航天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沙河校区隆重展开。
用成功报效祖国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站系统总师杨宏在做报告。图:卢舒珺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站系统总师杨宏在做报告。图:郭中耀
作为今天活动的亮点,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站系统总师杨宏向同学们作了题为“用成功报效祖国”的报告。在报告中,杨总师汇报了我国载人航天的有关进展和后续的有关发展,也提到了世界航天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航天事业的优势和差距。
作为空间站系统的总师,同时也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总师,杨总师的报告重点在空间站的验证和建造方面。“神舟九号”第一次实施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杨总师对这次任务的有关细节如数家珍;而对2022年将要建成的空间站怎么建设、有关步骤、舱室设计,杨总师也对各位同学详细做了介绍。
在谈到国际合作时,杨总师提到很多西方国家在与中国寻求合作时,愿意接受中国标准的情况。“国际标准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是用来掌握话语权的,谁制定标准,谁制定规则。”杨总师援引了工信部负责人的一段话,“所以要靠实力说话,实力上去了别人才能瞧得起你。”遥想当年中国被拒于国际空间站之外,在“伽利略”导航系统参与上被欧空局各国无视的屈辱历史,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用卓越铸就辉煌,用成功报效祖国。”杨总师用每次“神舟”任务前工作人员对国旗的誓词结束了报告。凝练的十四个字,字字千钧,给人以无穷的动力。
活动精彩纷呈
“小火箭”发射。图:卢舒珺
“发射!”随着“0号”的指令发出,安放在“发射架”上的小火箭腾空而起,同学们的情绪也随着飞升中的火箭不断高涨。同学们的手机和相机,欢呼声与笑声,仿佛同火箭一起刺破苍穹。
作为活动的重要部分,宇航学院在公寓楼十字路口安排了一系列外场活动。除了每半个小时发射一次的“小火箭”以外,还有十余个精彩有趣的项目,以及紧张激烈的“航概小能手”知识竞赛。
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同学参与。虽然是周日,但是十字路口到食堂的道路两侧难得的热闹。绝大多数的参与者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但是也有中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和他们的子女。热烈的气氛使人们不禁想到整整48年前,当宇宙之中第一次响起中国的声音,当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卫星的时候,那种欢呼雀跃的样子。
如今,太空中已布满中国的卫星,而国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不减当年,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浓烈。
航天点燃梦想
凯时KB88实验学校的中学生在聆听讲座。图:卢舒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凯时KB88附中等校的一批中学生前来观摩。
作为他们的哥哥姐姐,作为他们未来的师兄师姐,看见孩子们眼神中透出的对航天知识的好奇和渴求,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航天日的活动,尤其是当他们亲手制作的小火箭飞上蓝天,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有所感触,因为我们毕竟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航天事业的种子,而这种子迟早有一天会绽出新芽。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同意设立“中国航天日”。这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也是对下一代人的嘱托。设立“中国航天日”,可有效地激发全国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的热情,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航天人自主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努力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以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我们正年轻。我们的科研团队,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万丈;他们的身后,是凯时KB88和全国各大院校相关专业莘莘学子,上下求索,致真唯实,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而我们的身后,则有无数中小学生,心怀航天报国的远大理想,准备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潮流。
杨总师在讲座中列过这样的数字: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全国收听收看直播的中小学生达6000万。虽然这次活动受众没有那么广泛,但是对参与其中的中学生影响更为深远。谁能保证,今日在大钟广场上放火箭的孩子中,就不会出现又一个王德臣、王钰、戚发轫、杨宏?
而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在一代代立志献身于航天事业的国人的努力下,走向新的高峰。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编辑:孙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