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守望可可西里”实践队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社会实践-新闻网

凯时KB88·官方(中国)

我校“守望可可西里”实践队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 2017-10-16 / 点击数:

凯时KB88新闻网10月16日电(通讯员 程乾)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现在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7日下午13时,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2017年暑期,来自我校四个学院的7名本科生组建的“守望可可西里实践队”前往格尔木市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社会调查和实践。实践的内容紧扣“振奋爱国精神,齐迎党的十九大”开展,在对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探访中设身处地地了解祖国疆域上的国情与民情,在对索南达杰等环保卫士事迹的学习以及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培养爱国精神,围绕“青年行动·服务国家”的大实践主题,为促进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出一份力量。

实践队的成员们利用凯时KB88的空天特色优势,实地验证高原地区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护与巡查工作的可行性,利用专业知识,尽可能地为改善保护区巡护队员的工作条件贡献一份力量。成员们将地面拍摄与航拍相结合,从传统地面影像到空中影像的全新记录维度,用一部有深度的纪录片多角度地呈现与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这片神圣又令人向往的净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片土地的故事。目前,实践队员们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已经在各视频网站获得近万次的播放量。

同时,实践队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日常工作中去,切身感悟和体会一线巡山队员的生活。索南达杰保护站不仅仅是可可西里地区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更是一个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对外宣传的窗口。在志愿工作中,队员们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和南京凯时KB88大学的志愿者一起协助完成保护站的日常工作,并面向过往车辆和游人宣传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以及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理念。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和巡山队员一起去巡线,观察车辙印判断是否有非法进入无人区的现象;在五道梁给回迁的藏羚羊群保驾护航,整理藏羚羊回迁数量,为后期工作研究留下宝贵资料;去新生湖查看水位上涨情况等。

在志愿工作中,实践队员们帮助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分担了繁重的日常工作,丰富了站上的文化生活,面向广大游人和群众宣传了环保和动物保护的理念,传扬了可歌可泣的索南达杰精神和可可西里精神,得到了来往群众的强烈反响和支持。

“守望可可西里”实践队从开始工作至今,在诸多微信公众平台,包括“青海”和“玉树环保”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官方微信平台上,发送了数十篇队记和相关推送,宣传可可西里精神,向人们展现二十多年来,在可可西里发生过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以及一代代可可西里人为生态保护事业和反两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仅在自行创建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上就拥有数千次的阅读和点击量,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实践队员们进行了充分详细的后期资料整理工作,除制作纪录片视频外,还对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可西里的保护的民间人士进行了追加采访。通过整理各种信息,实践队员们最终写作了完整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涵盖了实践队员们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人力现状、发展现状、宣教宣传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陈述,对改善可可西里保护工作中的人力短缺、大众宣传、生态保护和发展方面提出了建议,分析了无人机巡护等技术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守望可可西里”实践队的七名队员所做的工作是微小的,但是他们在此行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和阅历,更得到了历练与精神的升华。在这里的经历将使他们成为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理念以及可可西里人的精神的种子,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编辑:王晴